关东拉法山,这里的岩石形成于据今1.5亿年的早侏罗纪。1.5亿岁的拉法山为我们保留了国内罕见的大型岩浆气泡洞。
揭开拉法山云罩峰后侧,海拔754米处的气泡洞的神秘面纱后,记者团在探险中每一步记忆犹新。一大早,记者狠狠吸了几口山区的特有空气后,开始做登山探险的准备工作。由于这次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对此洞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几个新闻界的同行还不时用轻松的口气谈论,猜测着即将看到的景观。

这支由专家、媒体记者、保安人员组成的探险队开始出发,同行的还有当地医院派出的一个急救队,这支队伍里有一些是第一次登拉法山的人,崎岖山径的两侧有许多景点,令人目接不暇,顾此失彼,但人们没有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前方还有此行尚需探知的洞穴,未知的东西才最具吸引力。
不到8时,跨过“天桥”,绕过“一线天”等几个险绝地带,探险队来到位于主峰峰顶下100余米的集结地点,这只是个最宽不过2米,最窄仅1米的山脊,前后都是坡角80多度,深达100多米的绝壁。气泡洞就在后壁下方近200米远的悬崖底部。
据这次探险专家组成员、中国大学地质科学院教授程新民介绍,这个洞系构造坍塌洞,正是它的坍塌造洞过程才让大气泡洞得以显现。顺着程教授的指点,记者发现在背阴洞右洞壁上方有个圆形的洞口,洞高2米多点,距背阴洞底则有七八米的高度。
记者作为第一批进洞成员开始借助现场采伐的两棵树干,弹性很大,踩上去颤抖不止,令记者很不适应,记者几经努力才爬进洞内。虽然外面阳光明媚,这里却是一片漆黑,借着手电筒的有限光亮,记者看到此洞20余米处,快到尽头时分成两个子洞,洞壁光滑,呈圆形。与记者先前见过的洞穴相比,此洞内没有明显的断裂和岩石破碎带。

程教授和吉大考古教授陈全家二人用力敲打一块风化为浅白色的岩石,指着露出来的肉红色岩面告诉记者,这就是白岗岩,据他们上次考察带回的样品分析测样表明,这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5亿年的早侏罗纪。这个洞的形成与岩石几乎同时发生,但真正显现则是较晚时期。
据陈教授和程教授介绍,拉法山上目前发现的30个岩洞都是白岗岩洞,这在地质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这个洞的表面形态和理化分析都符合气泡洞特征,更是奇中之奇。
人与洞的情缘:岩浆气泡洞在不断消失,现有气泡洞因自然变迁也将消去其气泡洞的特征,成为地质学上所谓的坍塌洞。 在现场,记者发现越往洞内深入,洞壁越不平整,在两个分支上表现尤为突出,洞顶已有坍塌迹象。就此两为教授分析指出,拉法山现有洞穴中,有一部分原来都可能是气泡洞,但由于地质运动和风蚀、水蚀作用,使这些洞体逐渐演化为坍塌洞。而现在发现的这个气泡洞的内部剥蚀表明,此洞在若干年后也将在若干年以后也将在地质运动和腐蚀作用下消失原有特征。

据拉法山的一位工作人员讲,这个洞因为隐藏较深,地形复杂,以往根本无人问津。关于这个洞的最早传说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这里曾是当地民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隐身之所。记者从当地一位老人的口里得知,30年代拉法山东南有个叫十八垧地的村子,村里有个姓洪的小伙子与老母相依为命,一天,日本鬼子来抓壮丁,为了不沦为奴隶,小伙子独自跑到拉法山里,一天一夜的奔跑,他自己也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地方,快天黑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悬在崖壁上的洞口。
此后,这里就成了一些山里人逃难场所,而后期则成了部分村民抗击日寇时的藏身地。
专家表示:在长白山腹地发现的白岗岩洞穴群和岩浆气泡洞填补了我国洞穴学的空白。它不但在地质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造物主留给我们的物价财富。
另据了解,除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上洞”的气泡洞外,“悬羊洞”的上部也可能是气泡洞。由于该洞洞内后壁为陡峭的绝壁,呈圆形向上,而且高不见顶,用常规的方式无法攀登,所以目前仍没有人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据论证,气泡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岩浆受到的压力较大,使得在岩浆内部包裹有许多气体,形成大大小小的气泡。当岩浆运移到地下一定深度时,开始冷凝结晶形成岩石。岩石形成后,气泡中的气体开始逃散,形成空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气泡洞是美国的玄武岩大气泡洞,长达300余米,如今已成为世界驰名的风景旅游区。
两位教授表示,在长白山腹地发现的白岗岩洞穴群和岩浆气泡洞填补了我国洞穴学的空白。它不但在地质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造物主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