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渝鄂黔交界,武陵山脉的大山深处,生活着数百万土家族人。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吊脚楼、千年古镇芙蓉镇……历经数千年沧桑,土家族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体验旅游。之前上海海事大学“沪湘关爱”实践队前往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就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历史悠久,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土家”称谓,是相对于“客民”而言,是为区别不同于本族的外来人。清朝对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家语言逐渐为汉语所代替。调研中了解到,如今土家族语言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月月有节,社八节、牛王节、跳马节、酉水龙舟节……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每进腊月,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等,这些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在土家族聚居区筹备得红红火火,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千百年来,土家族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保护项目在湘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活态传承”。2005年,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湘西州有六项,摆手舞、打溜子、毛古斯舞等名列其中。目前,湘西地区每年都举办土家族社巴节,已成为土家族第一个“国字号”节庆品牌。

在老司城遗址,调研组看到首领生活区、衙署区、司法区等功能区保存完整,被赞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遗址”。在八百年的历史岁月里,老司城历代土司“执圭守土,平息内乱,抵御外患,捍卫社稷”,听从国家号令,维护国家统一。明嘉靖年间,年仅十八岁的永顺土司彭翼南奉旨带领3000土家儿郎远赴江浙抗倭,被明史誉为“东南第一战功”,在土家族历史上留下了精忠报国的壮举。而旧时土王行宫,千年古镇芙蓉镇,更是见证了土司制度和文化的兴起、繁盛和衰落。
土家族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族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看过文章,你对土家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